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较为激进的教育理论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帕森斯 B.伊里奇
C.杜威 D.布鲁纳
2.1—3岁是掌握口语的最佳年龄阶段,4—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阶段,错过了这些阶段,学习效果就会降低,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4.不属于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学校化 B.制度化
C.封闭化 D.开放化
5.我国于(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A.1984 B.1986
C.1988 D.1990
6.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7.十九到二十世纪中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子女设立了以互不沟通、差异悬殊、自成体系为特征的教育系统,该系统被称为( )。
A.双轨制 B.Y型制
C.单轨制 D.分枝型学制现代学校
8.中学生小李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会参照外部事物,在进行投票表决等活动时总是会跟着周围同学做决定。则小李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10.王老师在管理班级时,既充分强调了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同时,又注意关注个别学生。通过转化他们来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王老师的班级管理方法属于( )。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参考答案】
1.B
【解析】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故本题选B。
2.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故本题选C。
3.B
【解析】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定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A为“双基”,排除。C、D为干扰选项。故本题选B。
4.D
【解析】在制度化教育之下,学校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连续系统,形成一种从低到高的系列,但是这种连续性实际上只保证部分人受教育的连续性,却妨碍更多人受教育的连续性。而开放化是非制度化教育的特点。故本题选D。
5.B
【解析】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故本题选B。
6.B
【解析】教育形态趋于定型的学校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的对象确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故本题选B。
7.A
【解析】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因为一轨从中学开始,另一轨只有小学。故本题选A。
8.C
【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题干所描述的小李跟着别的同学做决定,属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故本题选C。
9.B
【解析】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故本题选B。
10.A
【解析】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题干中,王老师既强调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也注意培养个别学生,通过他们来影响班级的其他同学,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符合平行管理。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