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十分重大。
从根本上说,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这些都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意味着社会治理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下的社会主体共同治理,治理方式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向多方良性互动,从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这有利于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有效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要的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寻求社会意愿和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
群众自治是基层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依托,是基层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源头。
它不但有利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会认同,还有利于减少矛盾冲突、增进社会和谐。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
人民群众通过这些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广泛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
实践表明,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参与人数众多、自治领域广泛、民主实践生动,展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形式。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工作重心下沉,促进社会长治久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