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2.“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教育的特点是( )。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等这些问题属于()。
A.简单问题
B.复杂问题
C.结构良好问题
D.结构不良问题
4.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
A.综合课程
B.隐性课程
C.国家课程
D.校本课程
5.学生文化的特征包含( )。
A.过渡性、统一性、生成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C.稳定性、正式性、互补性
D.统一性、多样性、互补性
6.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把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特征强加在他人身上,以己度人。其中涉及的主要的心理概念是( )。
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
C.定势
D.投射
7.在某次期末考试中某班级的平均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倒数第一,班主任王老师觉得自己的脸被丢光了,于是在年级会议上当着其他老师和学生的面骂自己的学生太笨了,蠢的像猪一样。王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人格尊严权
B.受教育权
C.人身自由权
D.荣誉权
8.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1答案:B
解析:学生是先学习初等数学,然后再学习高等数学。高等数学的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初等数学,这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所以是逆向正迁移。故答案选B。
2答案:D
解析: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这句话体现的就是教育民主化。故答案选D。
3答案:D
解析:现实中的问题多种多样,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也不容易找出解答线索。故本题选D。
4答案:C
解析: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及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开发设计的课程,是一个国家课程的主体,大多体现为核心课程。故答案选C。
5答案:B
解析: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以及互补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心理。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认为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以己度人。故答案选D。
7答案:A
解析:王老师辱骂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故答案选A。
8答案:B
解析:负强化指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行为反应概率的过程。题目中“妈妈不再唠叨”可理解为取消了一个让小明感到厌恶的刺激,进而提高了写作业行为的发生频率。因此,本题目的正确答案为B。